阴丹士林染料 (Indanthrene Dyes),也被称为不溶性染料 (Vat Dyes),代表着纺织品色彩技术的巅峰,提供了近乎绝对的色牢度,尤其是在纺织品染色和印花中最高的耐光牢度和耐洗牢度。由于这些特性,阴丹士林染料是要求颜色不褪色的产品的强制性选择,例如军装、户外装饰布或防护工作服。
然而,阴丹士林染料的使用要求精确的化学知识和技术执行力。与水溶性活性染料 (Reactive Dyes) 不同,阴丹士林染料在原始状态下不溶于水。在使用前,它们必须经过还原 (Reduction, 或称浸染) 过程,转化成一种水溶性盐,称为隐色体 (Leuko Salt),然后才能印花到织物上并进行固色.
对还原环境(温度、碱剂、还原剂)控制的复杂性是导致印花故障的主要原因,例如颜色浅淡、固色不均匀或底布沾色。
本文提供了关于如何正确制备阴丹士林染料的详细、行业标准说明,以确保最大的印花色浆稳定性,从而产生深厚、均匀且不沾色的效果。

1. 阴丹士林染料的化学机理
Nội dung tóm tắt
Toggle要配制阴丹士林染料印花色浆,必须清晰理解其三个基本化学阶段。
1.1. 原始状态 (还原颜料)
在其初始粉末形式中,还原染料是不溶于水的颜色颗粒 (Pigments)。它们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通常是含有羰基 (C=O) 的化合物,如阴丹酮 (Indanthrone) 或蒽醌 (Anthraquinone)。
1.2. 还原过程
这是最关键的步骤。还原染料被转化为其可溶形式(隐色体),以便能够渗透到棉纤维中。
还原过程的一般公式是:还原染料 (不溶形式) + 还原剂 (连二亚硫酸钠 – Na2S2O4) + 碱剂 (NaOH) 隐色体 (可溶形式,颜色不同) 在高温的影响下。
隐色体形式是一种阴离子 (negative charge),在碱性介质中对纤维素纤维具有强大的扩散 (Diffusion) 和吸附 (Adsorption) 能力。
1.3. 氧化过程
印花和固色后,隐色体被转化回其原始的不溶颜料形式,将其紧密锁定在纤维结构内。
公式是:隐色体 (可溶) + 氧气 (来自空气或氧化剂) 还原染料 (不溶颜料形式,永久颜色) 在水洗后。
正是这种氧化过程赋予了还原染料**“永久”**的色牢度。
2. 还原染料的常见类型
还原染料根据其还原条件分为不同的组别:
- 冷染型还原染料 (IK): 需要较低的还原温度 (20-30C)。适用于浅蓝色和绿色。
- 温染型还原染料 (IN): 需要中等温度 (40-50C)。这是最常见的组别。
- 热染型还原染料 (IW): 需要较高温度 (50-60C)。通常用于黑色、棕色和橙色,这些颜色需要高色深。
选择: 还原染料色浆的制备必须根据染料组别 (IK, IN, IW) 来准确确定所需的温度和化学品浓度。
3. 还原染料色浆的标准工业制备过程
还原染料的制备过程分 3 个主要阶段执行:印花色浆准备、隐色体形成和整理。
3.1. 阶段 1: 印花色浆准备 (增稠糊)
目标: 创建一种粘性介质,将染料保持在织物表面,并在固色前防止渗化 (bleeding)。
| 序号 | 原材料 | 比例 (可调整) | 功能 |
| 1 | 海藻酸钠 (Sodium Alginate) | 6-8% | 增稠剂 (防止墨水流散) |
| 2 | 软水 (Soft Water) | 剩余部分 | 溶剂 |
| 3 | 还原染料颜料 (Vat Dye Pigment) | 5-20% (根据颜色要求) | 着色剂 |
注意: 增稠剂必须是海藻酸钠 (耐碱性),因为还原染料在强碱环境中操作。
3.2. 阶段 2: 还原过程 (隐色体形成)
此步骤决定了印花效率和颜色均匀性。
3.2.1. 准备还原化学品
- 碱剂: 氢氧化钠 (NaOH) (也称烧碱),浓度为 38Be。NaOH 创造了染料转化为隐色体所需的高 pH 环境 (约 13)。
- 还原剂: 连二亚硫酸钠 (Na2S2O4)。必须准备新鲜、稳定的溶液以确保最大活性。
3.2.2. 隐色体形成步骤
- 溶解染料: 将还原染料粉末溶解在少量温水和 NaOH (38Be) 中,形成浆料 (slurry)。
- 加入还原剂: 将连二亚硫酸钠 (Na2S2O4) 加入到混合物中。还原过程立即开始。
- 温度控制: 根据染料组别(例如 IN 组为 40-50C)保持温度约 10-15 分钟。在此阶段,溶液的颜色会明显变化(例如阴丹士林蓝从蓝色变为黄色),表明隐色体形成。
- 与色浆混合: 还原稳定后,将制备好的隐色体溶液与阶段 3.1 的印花色浆混合并充分搅拌。
3.3. 阶段 3: 印花色浆的整理
- 保护胶体: 添加少量保护剂,如甘氨酸 (Glycine) 或类似物。该试剂有助于稳定隐色体,防止在印花前过早氧化,并延长色浆的保质期。
- 粘度调整: 如有必要,使用海藻酸钠或水调整粘度,以适应印花速度和织物细度。
4. 高级还原染料印花和固色技术

即使还原染料色浆制备正确,印花和固色过程仍然是决定颜色均匀性和深度的关键因素。
4.1. 印花
使用圆网印花机 (Rotary Screen Printing) 或带有专用还原染料墨水系统的数字印花系统。
4.2. 干燥过程
印花后立即在低温 (60-80C) 下轻柔干燥织物。避免过热,因为这会降低隐色体的活性并导致过早、不均匀的颜色固色。
4.3. 颜色固色 (汽蒸)
颜色固色过程需要一个热蒸汽环境,且空气量极少。
- 标准条件: 在汽蒸机 (Steamer) 中使用 102-105C 的热蒸汽持续 8-12 分钟。
- 机理: 饱和蒸汽中的高温保持了隐色体的溶解度,并促进其彻底扩散深入到纤维的纤维素结构中,确保颜色深度渗透。
4.4. 氧化和水洗
这是实现最大色牢度的最后一步。
- 氧化: 汽蒸后,用温和的氧化溶液(通常是过硼酸钠 (NaBO3) 或重铬酸钠 (Na2Cr2O7))处理织物,将隐色体转化回其原始的不溶颜料形式。这可以通过浸渍或简单暴露于空气中完成。
- 热水洗 (皂洗): 然后用热水 (90-95C) 和强效皂洗剂 (Soaping Agent) 清洗织物。目的是彻底去除多余的化学品和未固定的颜料颗粒,确保高耐摩擦牢度和干净的颜色。
5. 还原染料制备中的常见技术故障
还原染料制备过程中的技术故障通常与化学稳定性有关。
| 技术故障 | 主要原因 | 控制解决方案 |
| 颜色浅淡/色深不足 | 连二亚硫酸钠不足或还原时间不足。或隐色体在印花过程中过早氧化。 | 通过测量氧化还原电位来控制连二亚硫酸钠浓度。在印花色浆中添加保护胶体。 |
| 固色不均匀 | 汽蒸温度不均匀或印花色浆中碱剂 (NaOH) 分布不均匀。 | 确保汽蒸机温度稳定,并在使用前彻底搅拌印花色浆。 |
| 底布沾色 | 水洗不彻底 (Poor Washing Off)。水解染料未被去除并粘附到织物底色上。 | 增加皂洗温度和时间 (最高至 95C)。使用具有螯合未固定染料能力的专用皂洗剂。 |
| 色浆不稳定 | NaOH 吸收空气中的 CO2,降低 pH 值。或连二亚硫酸钠因受热分解。 | 准备新鲜的 NaOH 和连二亚硫酸钠溶液。将印花色浆储存在密封容器中,避光避气。 |
6. 质量控制: 氧化还原电位
在专业的工厂中,还原染料制备过程的效率通过测量氧化还原电位 (Redox Potential) 来严格控制。
- 什么是氧化还原电位? 它是一个衡量隐色体溶液还原能力的指标,以毫伏 (mV) 为单位,相对于参考电极进行测量。
- 控制标准: 每种还原染料颜色 (阴丹士林) 都有一个标准的氧化还原电位。例如:
- 黄色可能需要 -700 mV 的电位。
- 深蓝色可能需要 -950 mV。如果 mV 不符合标准,则还原过程不完全,导致颜色浅淡或耐久性降低。
- 益处: 测量氧化还原电位有助于工程师:
- 准确确定所需的连二亚硫酸钠用量。
- 在使用前检查印花色浆和隐色体的稳定性。
- 确保颜色深度和配方可重复性。
7. 影响还原染料的其他技术因素

7.1. 纤维结构 (棉花对比粘胶)
尽管还原染料用于纤维素纤维,但粘胶 (Viscose) 纤维比棉花 (Cotton) 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吸水性,导致隐色体的扩散速率更快。这要求调整印花色浆的粘度,以防止在粘胶上出现不均匀扩散 (渗化)。
7.2. 数字还原印花
用于还原染料的数字印花技术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要求还原染料处于超微细颜料 (Micro-fine Pigment) 形式,以避免堵塞打印头。
- 挑战: 还原过程必须在印花后进行 (印后还原 Post-reduction)。这需要前处理过程中含有稳定的还原剂和碱剂,通过汽蒸激活,增加了工艺复杂性。
8. 关于还原染料的常见问题 (FAQ)
- 问: 还原染料主要用于哪种类型的织物? 答: 还原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尤其是棉花、亚麻和粘胶 (人造丝)。它们不用于聚酯或尼龙的印花。
- 问: 连二亚硫酸钠 (Na2S2O4) 在还原染料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连二亚硫酸钠 (Na2S2O4) 是主要的还原剂。它的作用是进行还原过程,将还原染料从其不溶于水的颜料形式转化为可溶的隐色体形式,使颜色能够渗透到织物纤维中。
- 问: 还原染料色浆为什么必须使用海藻酸钠作为增稠剂? 答: 由于氢氧化钠 (NaOH) 的存在,还原染料在强碱环境 (pH 约为 13) 中操作。海藻酸钠是少数几种耐碱的天然增稠剂之一,在此强碱环境中不会分解或失去粘度,从而确保印花质量不会因渗化而受损。
- 问: 氧化过程是必要的吗?如果省略会发生什么? 答: 氧化过程是强制性的。没有氧化,隐色体 (可溶形式) 就无法转化回其原始的不溶颜料形式。结果是颜色会浅淡(因为隐色体形式不稳定)并在漂洗过程中很容易完全洗掉,从而失去还原染料的色牢度特性。
- 问: 如何控制还原染料印花色浆的稳定性? 答: 稳定性通过使用毫伏表测量氧化还原电位来控制。此外,将色浆储存在密封、避光的容器中,并添加像甘氨酸这样的保护胶体有助于防止过早氧化和连二亚硫酸钠分解。
- 问: IN (温染型) 和 IW (热染型) 还原染料组有何不同?答: 它们在所需的还原温度和化学品浓度上有所不同:
- IN (温染): 在 40-50C 下还原,使用标准量的 NaOH 和连二亚硫酸钠。
- IW (热染): 在 50-60C 下还原,需要更高量的 NaOH 和连二亚硫酸钠才能完成反应。这些通常是深色、难以还原的颜色。
- 问: 还原染料印花中“颜色浅淡”故障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 颜色浅淡故障主要由还原不足 (Under-Reduction) 引起。即染料没有完全转化为隐色体形式,减少了可以渗透到纤维中的颜色量。原因包括连二亚硫酸钠质量差、还原温度过低或还原时间过短。
- 问: 还原染料和活性染料在色牢度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答: 还原染料具有明显更高的耐光牢度和耐候牢度。虽然活性染料形成共价键,但还原染料(蒽醌)的分子结构提供了卓越的光化学和化学稳定性。
- 问: 过硼酸钠 (NaBO3) 应该何时用于氧化? 答: 过硼酸钠 (NaBO3) 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通常用于最终水洗过程中,以确保在汽蒸后隐色体完全转化为颜料。与其它强氧化剂相比,它对纤维素纤维的伤害较小。
- 问: 还原染料如何实现最佳的匀染性 (颜色均匀性)? 答: 良好的匀染性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 使用保护剂稳定色浆中的隐色体,防止过早氧化。2) 控制汽蒸温度以确保隐色体均匀扩散到纤维中。3) 调整海藻酸钠浓度以获得适当的粘度,防止墨水迁移 (渗化)。
9. 最终结论与技术意义
当色牢度是绝对优先事项时,还原染料仍然是首选。然而,它们的性能完全取决于制备过程中的准确化学控制。
核心技术总结:
- 精确还原: 必须严格根据颜色组别 (IK, IN, IW) 控制连二亚硫酸钠/NaOH 的温度和浓度。氧化还原电位计 (mV) 的使用是质量保证的强制性建议。
- 色浆稳定性: 使用海藻酸钠 (耐碱性增稠剂) 和保护剂来保持隐色体稳定,防止固色前过早氧化。
- 彻底整理: 始终进行氧化和热水洗 (90-95C),以永久锁定颜色并去除杂质,防止沾色并实现最大耐摩擦牢度。
掌握《阴丹士林染料标准制备指南》不仅能帮助您最大限度地提高色深,还能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全球纺织行业最严格的色牢度标准。
VieTextile 提供数字印花机解决方案、前处理化学品系统以及高质量、环保的阴丹士林染料,符合世界领先的可持续生产标准。
联系方式:
热线: 0901 809 309
邮箱: info@vietextile.com
网站: https://vietextile.com